• 湖上微风入槛(jiàn)凉,翻翻菱荇(xìng)满回塘。
  • 南湖:指镜湖,即今浙江绍兴的鉴湖。 :指上下四方加板的船,而非通常所指临水有栏杆的建筑。一说指栏杆,似指湖边台榭上的栏杆,亦泛指台榭。 翻翻:形容叶子随风飘动之状。 菱荇:二者皆为可食用的水生植物。 回塘:曲折回绕的池塘。此指镜湖边上的池塘。
  • 南湖上微风入槛习习生凉,随风飘动的菱荇叶子遍满池塘。
  • 野船著岸偎春草,水鸟带波飞夕阳。
  • 飞夕阳:即“夕阳飞”的倒装,意谓在夕阳下飞。
  • 野船停靠在春草丛生的岸边;夕阳下,水鸟带着波光飞翔。
  • 芦叶有声疑雾雨,浪花无际似潇湘。
  • 雾雨:蒙蒙细雨。 潇湘:原指湘江与潇水,此指湘江。
  • 风吹芦叶飒飒作响疑是天上落下蒙蒙细雨,浪花无边无际很像洞庭风光。
  • 飘然篷艇(tǐng)东归客,尽日相看忆楚乡。
  • 篷艇:即篷船。篷,一作“蓬”;艇,一作“顶”。 东归客:指作者自己。归,一作“游”。 楚乡:指作者在吴地(吴被楚灭,故又称楚地)太湖附近的旧乡。
  • 整天看着篷船飘荡在湖上,我这东归客不禁想起太湖边的故乡。

  •   朱庆馀,生卒年不详,名可久,以字行。越州(今浙江绍兴)人,宝历二年(826)进士,官至秘书省校书郎,见《唐诗纪事》卷四六、《唐才子传》卷六,《全唐诗》存其诗两卷。曾作《闺意献张水部》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“通榜”,增加中进士的机会。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,写诗回答他说:“越女新装出镜心,自知明艳更沉吟。 齐纨未足时人贵,一曲菱歌值万金。”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。
      此诗约作于公元842年(唐武宗会昌二年)春。公元841年(会昌元年),温庭筠自长安东归吴中,当年秋天抵达吴中旧乡。大约次年春天,由吴中游越中,此诗即抵达越中后所作。 

    展开显示全文


      此诗前三联均写舟中所见南湖景色,宛然一幅颇富动态,明媚秀丽的湖上春景图,尾联由湖上景物引发对“楚乡”的思忆。全诗语言精工凝练,风格清丽流美,写景如画,颔联对句和颈联出句尤为出色。

      此诗前三联均写舟中所见南湖景色,而“湖上微风”四字实为所有景物特征之根由。举凡“入槛凉”之触觉感受,“翻翻菱荇”“野船着岸”“水鸟带波”“浪花无际”之视觉感受,“芦叶有声”之听觉感受,均缘“湖上微波”而生。而“浪花无际”一句又暗递到尾联“忆楚乡”。盖因诗人之旧乡即在烟波浩渺之太湖滨,故见此“浪花无际”之南湖遂自然引起对“楚乡”之思忆。

      诗人在遣词用字上颇见功力。颔联出句中的“野”字用得好,像是刻意凝练过才下笔的,其中透着一股自由自在、无拘无束的意蕴,而温庭筠之所以客居他乡,正是被俗事所扰。温庭筠笔下多次出现类似这般适于隐逸的景物,可见他对野趣是颇有眷恋的。还有“偎”字运用了拟人手法,生动形象地写出小船轻倚着长满青草的湖岸时的温馨、静谧景象,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象的喜爱之情。对句的“带”字生动形象地写出水鸟伴着余晖从水面飞掠而过的轻灵(轻盈)的动态美,使整幅画面活泼灵动。

      颈联的“疑”“似”二字有传神之妙,以虚托实,更见南湖景色之美。“疑”字用得尤为传神,蒙蒙如雾霭之雨仍嫌太大,故用“疑”字更进一步的将雨“细”化,细到只能闻声,不能辨形的程度。古代文学中,常有将动词用作形容词的,然而若使读者可以明显感觉到词性的转变,则雕凿之迹显矣,实非上品;而观温庭筠此“疑”字的用法,词性未变,但却有形容词之效,极妙。

      此诗风格清丽流美,写景如画,诗句于平淡之中见新奇,其中“水鸟”句和“芦叶”句尤为出色,宛然一幅颇富动态、明媚秀丽的春景图。

    展开显示全文

    诗词荐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