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óng
(繁體字:在500个最常用字中排第659位。 造字法为形声。基本汉字。
《辞源》云“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,为鳞虫之长”;《辞海》又云“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”。因此龙的定义为:传说中的神异动物,特征是有鳞、有须、能兴云作雨的生物。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、女娲皆龙身人首(或蛇身人首),又被称为“龙祖”。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、黄帝,传说中和龙都有密切的关系,“黄帝龙轩辕氏龙图出河”(《竹书记年》),相传炎帝为其母感应“神龙首”而生,死后化为赤龙。因而中国人自称为“龙的传人”。汉族传说中的龙能隐能显,春风时登天,秋风时潜渊。又能兴云致雨和腾云驾雾,后来成为皇权象征。旧时认为皇帝是天上的真龙下凡,因此皇帝又被称为真龙天子,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。《山海经》记载,夏后启、蓐收、句芒等都“乘两龙”。另有书记“颛顼乘龙至四海”、“帝喾春夏乘龙”等传说。在中国,流行“耍龙灯”(“舞龙”、“龙灯舞”)等风俗。 龙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威力无比,变幻万千,无所不能的。它象征着自由欢腾和完美。
字形演变过程:
1/3
甲骨文
1/3
金文
1/2
战国文字

篆文

隶书

楷书

简体

甲骨文三例,像龙侧身正视之形,有头冠、两角、张口、身、尾的样子。金文三例,大抵和甲文之形相同,只是特别强调其张口露齿之形,以及第三例的头冠上多一饰划,然不影响其音、义。战国文字之,最像金文第三例,只是身、尾扭向右侧,较为夸张,且其第二例多了脊鳍,更加丰富了龙的形状,而此例无疑衍成了篆文形。龙字本一体成形,篆文为求字形的均匀美观,就将它分割成两半,左像头冠、角、张口露齿之形,右像其身脊、鳍、尾之形,而合以观之,仍不失为龙的全貌。隶书、楷书之龙,继自篆文而少变化,然若不对照古文字之龙,似不易瞭解其原形。以上诸形,都据具体的实象造字。在六书中属于象形。

甲骨文:
金文:
說文小篆:
六书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