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uó
(繁體字:在500个最常用字中排第3位。 造字法为会意:从囗、从玉。基本汉字。
国(拼音:guó)是汉语常用字,始见于商代。本义指疆域,地域。这个意思后来写作“域”。引申指地区,区域。又引申指分封的诸侯国。后泛指国家。也指国都。在现代,对于“国”的观念是:“国家是阶级压迫阶级的工具,是暴力的机器。”在古代把分封给诸候的封地叫“国”,把都城叫“国”;把地域也叫“方”或“国”。从字的源义来看,可以说,古代人民对于“国”的观念的形成,是比较晚的。
字形演变过程:
1/2
甲骨文
1/3
金文

战国文字

篆文

隶书

楷书

简体

甲骨文从戈、从囗。戈为武器,引申为武力、部队;囗本为包围,在此指土地。二者相合表示以武力保卫土地。金文有的作「」,也是从戈从囗的字形,只是在囗中多加黑点作饰笔,而囗下多加「一」,也表示土地之意。其次,金文也有作「」或「」,所加的「」、「」都是表示区域的义符。战国文字作加「」的形体,而篆文、隶书、楷书则作加「」的字形。甲骨文及金文的「」,在六书中属于异文会意;而作「国」字者,从囗、或声,在六书中则属于形声兼会意。规范字作「国」。

甲骨文:
金文:
說文小篆:
六书通: